k8凯发上海超计划完成2021年无烟党政机关建设任务

 行业动态     |      2023-12-17 14:54:47    |      小编

  k8凯发记者近日从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上海在2020年超额完成当年无烟党政机关建设任务目标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市72%的党政机关共计805家已建成无烟党政机关,超计划(60%)完成任务目标,确保到2022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全面建成无烟党政机关。

  同时,在无烟环境建设持续巩固的基础上,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已连续7年下降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任务目标。同时各项控烟核心指标不断向好,2021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至12.1%;室内“无烟具”“无烟蒂”“无吸烟室”场所比例分别为95.3%、90.4%和99.7%;市民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知晓率为88.1%,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7%。

  过去一年间,上海通过“示范引领、监测通报、疏堵结合、建立标准”四步齐走,高质量开展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工作,展示党政机关的良好形象,营造全社会无烟健康的环境氛围,保障市民公众的健康权益。

  上海发挥党政机关的引领表率和示范作用,2021年无烟党政机关创建工作继续由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委、市机管局四部门牵头,联合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推进。第34个“世界无烟日”市级主题宣传活动上,向全市20家无烟党政机关典型样板单位颁发铭牌和证书。在此基础上,16个区根据创建要求并结合自身特色推出党政机关典型案例并持续宣传推广。其中,中国(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依托党建引领,将控烟情况纳入对部门、员工的年度KPI考核和评优“一票否决制”,打造“无烟金融城”;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办事处开发“幸福甘泉”小程序,鼓励机关干部通过小程序发现和报告控烟问题,并将控烟管理奖惩与控烟学习、志愿服务相结合。据了解,上海市推进无烟党政机关建设工作经验k8凯发,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管理局、静安区人民法院、闵行区七宝镇人民政府3家单位的建设经验,分别在全国无烟党政机关建设推进会上作交流。国家控烟办将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的建设经验制作成典型案例示范课件在全国进行推广。

  同时,上海市形成每年常规对党政机关等重点场所单位开展控烟暗访和通报制度。自2010年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情况场所监测中已纳入政府机关,每年3月1日发布《上海市控烟状况白皮书》。2014年起,每年2次对3个市政府集中办公点进行暗访,每年1次对16个区政府和随机抽查全市20%的街道、镇政府进行暗访,暗访内容包括有无烟蒂、烟味和烟具,有无吸烟者、有无工作人员劝阻等。通过对控烟状况打分“排名”、对发现问题通报“点名”,持续推进党政机关做好无烟环境建设的表率。

  在建设无烟党政机关的过程中,上海注重“疏堵结合”。机关公务员健康促进行动正积极开展,为有戒烟需求的职工提供便捷、科学、有效的戒烟服务。目前全市共有37家通过规范化建设的戒烟门诊,为“烟民”进行综合评估和制定个性化戒烟方案,可在“无烟上海”微信公众号和“健康云”APP中的“健康电子地图”查询戒烟门诊相关信息;也可拨打“12320戒烟热线”得到贯穿戒烟全程的电话和短信专业指导;或加入所在社区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戒烟同伴教育;线上新媒体可关注“无烟上海”官方微信公众号,除了尼古丁成瘾依赖自测、健康科普推送、戒烟活动外,还有戒烟打卡小程序可帮助戒烟;另有中医针灸戒烟和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戒烟支持与资源。

  如今,“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随处抽烟”正成为上海市民健康新风尚。随着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室外随处抽烟情况相对突出。为此,在加强“不吸游烟”宣传倡导的同时,本市先行先试,探索制定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设置的地方标准,并在党政机关进行试点和完善。目前已完成前期《室外吸烟点设置规范》地方标准预研制,下一步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和应用场景,争取将标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室外吸烟行为,营造健康的环境氛围,携手打造无烟城市,助力健康上海共建共治共享。(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可别小看村支书这个岗位,责任大着呢。这几年在村上干,我一直努力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深感‘群众利益无小事’!”12月10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红塔村,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千劳谈到基层工作收获时感慨颇深。

  在新石器时代,人发明了绳子和编织的技艺。大约距今五千年前后,人把绳子做成缰绳,套在了牛马等大型动物身上,让它们成了牲畜。人们驱使牛耕地,驾驭马奔跑。人也转变成了农夫、牧人或骑手,由此开启了以农业和畜牧业主导的时代。

  南海海下1500米的幽深处,能见度极低,一只机械手却可以灵活地搬运沉船中的瓷器。只见它精准地靠近一个瓷瓶,轻轻地拿起,转动方向,稳稳地放入旁边的蓝色收纳筐中,熟练程度几乎和人的手臂相同。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文章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这为我们加强耕地保护、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重要遵循,明确了前进方向。

  因为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都息息相关,十几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浙田几年前就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联合建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共建了博士生科研基地。

  2022年,国际科学团队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说,现在成本降低后,很多以前舍不得测的基因组类别现在都能测序了,比如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2日发布的北极年度气候报告显示,2023年北极的平均表面气温是自1900年以来第六高,夏季地表气温创有气温记录以来新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丁冉建议,对一些从事长周期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应适当放宽博士后进出站的年龄限制。

  统筹不仅限于区域内,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促进要素资源的整合创新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远近闻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从体制机制、要素流动、产业协作等方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联动,凝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可以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祉。